當前位置:首頁>新聞中心
在天然砂中,粒徑小于75μm的顆粒多為粘土、有機物等雜質,這會顯著增加混凝土的需水量。因此,為了避免微細顆粒的負面影響,有些規范限定了粒徑小于75μm顆粒的含量。如《建筑用砂》(GB/T 14684-2001)限定在天然砂中粒徑小于75}m的含量(質量分數,下同)應不超過1%~5%,機制砂則為3%~7%。機制砂的石粉(小于75μm)含量一般在10%~20%之間,遠高于天然砂,但是它們通常不是有害雜質,研究表明石粉含量高達15%~200%,不會對普通品質的混凝土造成負面的影響,而且用于混凝土中的機制砂含有的粒徑小于75μm的部分,如果石粉粒形好,甚至會提高混凝土的性能。
但是,石粉含量過高,特別是機制砂的石粉含量超過了集料總體積的7%,就會導致混凝土需水量的增加,從而增大收縮,降低強度,即粒徑小于75μm的石粉應不超過集料總體積的7%(約為細集料體積的15%~20%)。

以砂漿為研究對象,對比研究了砂灰比、不同類型砂、石粉含量對砂漿干縮性能的影響。
(1)隨著砂灰比的減小,即水泥漿量的增加,整體表現為砂漿干縮率增大。但在水泥漿未填充滿砂子的空隙之前,隨著水泥漿量的增加,砂漿干縮率增大的幅度很小;當填充滿砂子的空隙后,隨著水泥漿量的繼續增加,砂漿干縮率的增幅明顯變大。
(2)在早期(≤7d),石灰巖機制砂砂漿的干縮率大于花崗巖和石英巖機制砂砂漿的干縮率,在后期(>7d),花崗巖和石英巖機制砂砂漿的干縮率大于石灰巖機制砂砂漿的干縮率;在各個齡期,3種機制砂砂漿的干縮率均大于河砂砂漿的干縮率。

(3)隨著石粉含量的增加,機制砂砂漿的收縮率先減小,后增大。在早期(ld、3d),石粉含量為10%時砂漿干縮率最小;在后期(≥7d),石粉含量為15%時砂漿干縮率最小。